close

633893973466069860  

「在死後世界,你會重新經歷在世時的所有經驗,但這次順序全部重組:

相同的事情聚在一起,一次做個夠。」

 

《死後四十種生活》Sum: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大衛˙伊葛門 David Eagleman

繪者:伊魯卡斯 Icarus

小異出版  (2009年9月)

 

 

    之前介紹到市川拓司的愛情小說《現在,很想見你》 

當中的男主角對於死後的世界有一番很特別的見解;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種信仰。

    他認為:所有已經死去的,但依然被人們思念的人都住在

一個名為「阿格衣布」的星球裡;那是個由圖書館般的建築所組成的星球,

而那些人在那裡不斷的思考許多問題的解答。

 

    這讓我想起了這一本書,關於人死後未知的生活。

 

    我們從小就常常聽到這一類的故事例如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善良真誠的人臨終時,一位天使來接他。

天使告訴他,你可以選擇要去天堂,或是地獄。

但那個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於是天使答應讓他先參觀過兩邊再做決定。

    天使先帶他來到地獄,

在地獄裡有一張大桌子,上頭擺滿山珍海味的食物,

那個人十分不解,地獄應該是受苦的地方,怎麼看起來像是享樂的場所?

天使要他安靜看下去。

只見一群面黃肌瘦的幽魂爭先恐後湧到桌邊,每個人手上拿著很長的筷子。

他們被規定只能遠遠的圍在桌子邊,雖然長長的筷子能夾到食物,

但因為筷子實在太長了,無法將食物送入自己的嘴巴裡,

百費心機也無法使飢餓的胃得到飽足。

    那善良的人不忍再看,於是天使又帶他來到天堂。

在天堂裡同樣放了一張大桌子,而上頭同樣擺滿山珍海味,

這一回,他看見一群人和樂融融的走到桌邊,每個人手中也都拿著一雙長筷子,

他們用筷子夾起食物,卻不是送往自己口裡,而是送到站在對面的人嘴邊。

他們互相餵食,如此每個人都能開心的吃到食物。

 

    聽完了這篇故事,讓我們知道,

故事真正要說的並不是死亡這件事,而是以死後世界對應於現在活著的人。

本書《死後四十種生活》便是像這樣,以四十篇短短的、

各自獨立的「寓言故事」,來喚醒人們對於生活的種種省思。

關於信仰,關於價值觀念、自我成就,科學、宇宙、人類生成......

人類或是由某種生物創造來解答生命疑惑的有機探測器,或是上帝體內的一顆癌細胞。

小至細胞的構成,大至宇宙不能名的奧秘,作者用他無邊的想像力向讀者開釋。

   

    <蛻變>

人死後會坐在一個有如機場候機室般的大廳裡,桌上擺有咖啡和餅乾隨你取用。

    死後的你們在大廳裡等待自己的名字在世上最後一次被呼喊的那一刻;

當那一刻到來,「點名人」會廣播你的名字,表示你得裡開這裡。

      這裡的人來自世界各地,甚至還能看見史書中的歷史人物。

    有些人在這裡待了很久,久到無法忍受,當「點名人」進入大廳呼叫名單時

他們撲倒在「點名人」身邊乞求被點名。尤其他們因為某種不恰如其分的原因被世人牢記。

導遊每個禮拜向無數遊客講述那位農夫的故事。那位抑鬱女子被頌揚為聖人,雖然她滿腹心機。

灰髮男人因為挑起了時代中的戰火,先被捧為戰爭英雄,又被妖魔化為軍閥。

他痛苦的等待自己崇高的地位衰落,好被世人遺忘。......

 

    死後大廳比起「阿格衣布星球」聽起來要痛苦多了,那是一種詛咒。

我們不期盼當自己死後,名字卻永遠被記住,

因那將會使我們失去生命的主權,變成別人期望的樣子。

   

    而作者也提醒著我們不要避諱死亡的存在。

    <非自然死亡>說到:

人類終於靠著醫療科技成功擺脫了死亡的陰影,

然而時間一久,大家都明白,沒有死亡人生就沒有動力。

人們開始替自己設定自殺日期,重拾對生命有限的嚮往......

 

40e58092e5b8b6e4babae7949f-646x1024  

    要說本書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似乎也不太恰當,

因為當中關於人生哲學的要素,要比文學性質多出太多了。

 

    我很喜歡<稜鏡>一篇裡,死後世界人們是超越時間限制的存在,

    單一身分認同的你被劃分成各個年齡。七十六歲的你來到最愛的小溪,也許會恰巧遇見你十一歲的自我;二十八歲的你在餐館和愛人分手,會遇見三十五歲的你重返舊地,悔恨地留戀在那張空椅前。

   一般說來,不同時候的你很高興彼此相遇,因為你們擁有同樣的姓名,同樣的生命經歷。不過這些你對自己比對別人更苛刻,每個你都會很快的發現自己一些難改的惡習。

    你會發現分成不同年齡的你竟然彼此更疏離。......

   

    作者對於人類內心的細微之處都充分的著墨,你會默默的讚嘆他的天才與幽默;

更給人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機會。

    而談到生與死,多少必須提及神,或是人們的信仰。

建議在閱讀時暫且拋去自身對宗教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樣才能好好領會作者的原意,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唯有透過文化來遮掩真相,她才能繼續保有崇高地位。......」

   「 ......若人類能徹底撼動傳統、摒棄童謠、打破祖先的傳說,他們就能清楚地得到答案。所以她經常特別注意那些叛教者,那些拒絕固有宗教、轉而尋求某種更具真理之事務的人。她不喜歡這些人,因為他們很可能提出正確解答。或許你會因此以為上帝喜歡虔誠教徒,沒錯,她是喜歡,但理由不是你想的那樣。她喜歡他們只是因為他們在智識上不具冒險性格,即使答案錯誤也照樣全盤接受。......」

                                                                                                       ---第36篇 <叛教>

 

    這是一本語出慧黠的小書。短短四十篇故事,剛剛好單手就可以拿得舒服來看。

他並不是明明白白告訴你天堂的樣子,或是提醒你別造業以免遭報應,

而是以各種奇特的無比的想像故事,來訴說那些從來被人們忽略的事情。

我在這裡分享幾個自己喜歡的篇章,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篇讓自己心有所感的故事,也能會心一笑。

 

   

   

 

 

 

 

 

 

 

 

 

 

 

 

 

 

arrow
arrow

    陳小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